什么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縮影?是節(jié)日!
什么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精神的象征?是節(jié)日!
什么是一個社會高度文明經濟高度發(fā)達的見證?還是節(jié)日!
每當提及節(jié)日,我的心中免不了會有些激動。節(jié)日的背后,該有著怎樣美麗而神奇的傳說,有著怎樣豐富深邃的文化底蘊,有著怎樣美好甜蜜的向往與期盼。
端午,這是一個流傳民間,終于被官方認可的節(jié)日。
“波濤卷不去,忠魂得永生”。感受端午,感悟滿腔憂國憂民的熱血無處濺灑的悲愴!
如果說初春時節(jié)的清明是為了緬懷所有故去的逝者,是一次中華民族集體的祭奠。那么入夏的端午,就只是為了懷念一個人。不過與清明的感傷氣氛不同,端午充滿了詩意和溫情。那些相應的習俗,無論是賽龍舟還是包粽子,都有著與這個人相關的優(yōu)美傳說和浪漫故事。
盡管有歷史學家和民俗學者考證說,端午的來歷還有其他的傳說源頭,可是在民間,對我們這樣的蕓蕓眾生來說,只知道這一個人。
一個人獨占了一個民族的節(jié)日,無論朝代更迭,風云流轉,這個節(jié)日始終不衰。用如此豐盛華美的節(jié)日祭奠一個人,懷念一個人,這真是人間最浪漫的事情。
千載之下,唯此一人!
這個人,不是人間曾經至高無上的皇帝,也不是被歷代追捧的“圣賢”,更不是傳說中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神靈,他只是一個執(zhí)著于理想,有著鮮明個性的詩人而已。
他從那煙嵐蒼茫的荊山楚水走來,衣袂飄飄處驚起了千年的塵埃;他吟哦著“路漫漫其修遠兮”的詩句,深邃的目光穿越了廣袤的華夏時空。
從兒時吃粽子開始,就知道了他的名字。后來翻閱那些悠遠的歷史,誦讀他傳世的詩文,欽敬之余,始終不解:論功業(yè),他怎能與驅策六國的嬴政比肩?同是大臣,他又怎能比得上推動歷史前進的商鞅?論思想文學,在他的同時代不僅有百家爭鳴,更有孔孟圣賢高懸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星空,卻為何,只有他擁有這樣隆重的禮遇?
隨著年齡漸長,終于慢慢懂得了這個節(jié)日,懂得了這個節(jié)日背后積淀的濃厚民族情結。
他生活在春秋戰(zhàn)國,是一個朝秦暮楚的時代,無論是官方的取向還是民間的口碑,都不會為了投靠別國而有任何微詞。為了實現(xiàn)政治理想也好,為了糾纏個人恩怨也罷,棄故土,就他幫,展宏圖,建功業(yè),都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。比如商鞅、蘇秦、李斯都在別的國家作出了驚天動地的業(yè)績,改變了歷史的進程,推動了社會的前進。歷史一樣記載了他們的煌煌業(yè)績,給予了極高的評價。這樣的人這樣的事,在那個時代比比皆是,蔚然成風。
唯有屈原,這個固執(zhí)呆板的楚國大夫,無論受了多少委屈、猜忌、陷害,卻都不改對自己祖國的熱愛,不僅不肯背叛那個昏庸的楚懷王,寧愿忍受流放之苦,也不肯離開故土一步,最后還以身殉國,至死不悔。
這就是忠貞不渝,這就是熱愛祖國!
屈原來自當時還被稱為“蠻夷”之地的荊楚,本不屬于以黃河流域為主流的中原文化,卻以他的精神感召了當時人和后來者,無論南北。
你或許會不贊同他的行為,說他“愚忠”也好,說他不懂得順應歷史潮流也可以,但卻不能無視他的深遠影響。那些優(yōu)美生動的傳說不脛而走,他贏得了普通百姓的尊重愛戴,得到了后世百代的崇高禮贊??v然他的身軀被汨羅江所吞沒,他的名字卻被千年之下的人們頂禮膜拜,以一個名為“端午”的節(jié)日鐫刻在炎黃子孫的靈魂深處,成為全體中華民族的精神坐標。
是啊,熱愛祖國,眷戀故土,一個樸素而又深切的情結纏繞在所有華夏兒女的靈魂深處,鑄成中華民族共有的信念,一代又一代,前赴后繼,萬死不辭。那么多歷史久遠的文明古國都隨歷史風煙沉淪,只有我們的祖國,歷經苦難而始終綿延不絕,正是這樣一個“深固難徙”的民族信念生生不息,于是才有屈原,這個為了祖國“雖九死而猶未悔”的荊楚詩人,成為熱愛祖國的代表,昭示并引領了后世子孫前赴后繼的踐行“愛國”這感人至深的主題。
這才是浪漫端午之下的民族情結吧?
唯有端午常在,屈原不朽!
民族永存,祖國萬歲!(許佃來)